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84农业网 时间:2018-03-21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致富经:见招拆招 年轻人赚钱有妙招(20171117)
他15岁就考上名牌大学,少年得志,却因为一次意外发现要回农村挖大坑。一次偶然机会,他一夜成名。却做出了不自量力的事情。他要贷款100万,免息借给其他人。千金散尽,却换来一句“你们不是好人”。而他,同学们都在研究火箭卫星,他却一毕业被姐姐逼着回农村养猪,不得不接手一家没人敢碰的破猪场。行情低迷之时,他突破重围,让濒临倒闭的猪场3年突破年销售额2000万。看不走寻常路的大学生马伟国和许顺如何实现财富与梦想?
许顺:你看有个小猪仔?
记者:哪个?哪个啊?
许顺:那个是猪鼻孔,那是猪嘴巴,很像一个猪头
许顺:我的每个细胞里面都有猪的血统。
这个骑在猪背上玩儿就是许顺,他仅用三年时间就把一家谁都不敢接手的猪场,变成了年销售超过两千万元的省级龙头企业。
记者:你还挺会玩儿的。
许顺:我和猪是一家人嘛。
别看许顺现在跟猪玩的挺欢,可就在7年前,他还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特别讨厌养猪,一进入猪圈就感觉烦得要命。
许顺:看到猪就很讨厌,再说猪场里又是猪粪啊、猪尿啊,这些东西,就根本不想待在那里面。
表叔谭林德:只会啃书,不会养猪。
许顺既不喜欢猪又对养猪一窍不通,那7年前,他为什么要接手一家猪场?
许顺,原本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他的大学同学不是在高新技术领域担任工程师,就是在航空航天系统。谁都想不到,许顺会被自己的姐姐逼着回农村养猪。
许顺: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不知道怎么一下就要跑回来
村民盛小凤:他是我们村里最好的大学生,一个农村出了这么好的人才,哪儿能让他回来养猪呢。
朋友熊钢祥:疯了吧,整整七年大学,你回来养猪,那你之前白学了,你想一想七年得花多少精力、多少财力、物力,你说放弃就放弃,我们觉得完全不可理喻。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姐姐硬要把这位高科技人才拽回来养猪?对养猪厌恶至极的许顺又如何另辟蹊径,不到三年时间就把一个谁都不敢要的猪场变成了年销售额两千多万元的省级龙头企业?
2010年春节,街上到处都是喜迎新年的鞭炮声,但是,许顺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彻夜难眠。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运竟会在这次回家过年的时候,被彻底改变。
表叔许础顺:这个事情来得太突然了。
二姐:我们姊妹也没想过要让他回来,吃这个苦,不回来又不行,回来又难为他,说到现在心都是痛的。
许顺有五个姐姐,他既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也是全家人的希望和骄傲。
2006年,许顺的父亲因脑溢血突然与世长辞,什么遗言都没来得及说,只留下了一间经半辈子打拼建起来的养猪场。
然而,父亲留下的猪场却根本没人要。
生猪养殖户刘小兵: 你这个烂摊子哪有人要,谁要啊。本身要母猪又没新母猪,要存栏数没有存栏数,当时卖了你根本资不抵债,就没办法去弄。而且在当地的声誉也会越来越差,你就把你父亲这辈的业绩全部毁掉了。
父亲留下的猪场虽然有五千多平方米,但经营状况非常糟糕,还欠着30万元外债。就连场地也是租的,根本卖不出去。
一边是70多岁的母亲和父亲一辈子的事业,一边是自己向往已久的都市生活,许顺该何去何从?他十分纠结。
为了照顾70多岁的母亲,许顺决定先暂时留下,但接手猪场后,他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沉下心来养猪。
员工许帅杰:东转悠、西转悠,也不知道他转悠啥。
许顺无法在梦想和现实中找到平衡,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他只能借酒消愁,但就在他醉生梦死的时候,无情的现实立马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一场疾病爆发,让他接手猪场不到3个月又亏了30多万。
许顺:那个猪就死得一头一头堆在那里,心里就开始有点慌了。我父亲的事业,在我手上搞倒了,我就是个败家子。
很少有人想到,许顺这竟然用这几张纸,让猪场起死回生,一年后实现年销售额1500万元。
许顺是理科生,做事情习惯有条不紊,遇上乱糟糟的猪场,没法掌控,就想把它先理顺了再说。从前当工程师的经验告诉他,开发一款软件来养猪应该很快就能把猪场的情况理顺。他闭门造车半个月,想出了一款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来命名的软件,把猪分门别类,追踪它们的生长情况。
叶庆国:我们觉得很奇怪,那个GPS怎么会放到猪上面去,GPS一般是手机或者汽车,他怎么会放到猪里面去。
记者:你们俩做什么呀?
许顺:在做B超。给猪做B超,确认它有没有怀孕。
记者:这怎么看?
许顺:黑色的,像这样黑色的斑点。特别黑的。
记者:这是小猪。
由于很多员工都是不识字的农民,让他们操作软件实在太难。许顺灵机一动,利用同样的原理,做出了几张简单易懂的表格,按照表格内容把猪分类管理,用数字来反映每一头猪的生长状况。例如把怀孕的母猪分为配种、生产、哺乳三个阶段,由员工定时记录每一头猪什么时候配种,生了几头小猪,多少可以存活的数据。再根据表格里的这些数据计算出产子率、存活率等,经过对比分析,就能找到出错环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改进。这样,就算不进猪场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到每头猪各个阶段的生长情况。
许顺:以前根本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只知道那里的猪死了,一本糊涂账。有了这个表以后,我对猪场的各个环节都了然于心。根据这个表格,可以及时发现哪些地方出了问题。这样的话就很有针对性。
2012年,生猪市场行情低迷,但许顺又用他理科生的思维,让销售额逆势增长,做到了稳赚不赔。
许顺:根据以往十多年生猪价格的信息,总结出了一个规律,一四七是大涨的年份,比如说2001年、2004年、2007年,然后二五八是生猪(价格)持平的年份,三六九的话就是亏损年。
许顺用大数据的思维,渐渐摸清市场,也找到了应对行情和管理的方法。但由于年轻人不按套路出牌,很多老员工不仅跟他意见不合,还有人和他大吵一架,炒了许顺的鱿鱼。
许顺:这老板当得太窝囊了。自己是老板还被员工炒鱿鱼。但心里还是很难受的。
员工徐帅杰:书呆子,他不懂行情,听他的有什么用,还没有我们自己懂。
员工许花园:他要管我,我不喜欢他管我。我就是不服气。他自己都不懂,还管我干嘛。
员工不服管,工作起来也有负面情绪,不按要求操作,母猪难产没法救,新出生的小猪也平均有30%被压死、饿死,许顺再也坐不住了。
许顺:后来这样说也不听,那样说饲养员也不听,想了一段时间觉得还是制度的原因。
想要员工接受自己,许顺打算先让大家尝点甜头。他算出一个92%的界限,只要小猪存活率大于这个数字,超出的每头小猪就奖励20块钱。制度出台后,许顺又召集员工开会授课,当面发钱奖励,这让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学习进取。
员工徐帅杰:不用功,开会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没面子,挺丢人的,对不对。
员工周天富:压力会变动力,把猪养好了,那工资奖金自然就多起来了。以前他什么都不懂,现在很多老养猪的都到他这里来取经。
现在,许顺已经将父亲留下的猪场,扩建到2万平方米,吸引了江西、浙江等地的客商前来购买,2016年突破年销售额2000万元。
许顺终于在养猪领域取得来成绩,而与此同时,河南省淮阳县一位叫马伟国的年青人,他15岁就考上了大学,却主动辞去城里的高薪工作,要回农村去挖大坑,并且说要靠挖坑挣钱,为此,大伙儿还编了句顺口溜来嘲笑他。
小孩儿:大学毕业去务农,房子未盖家未成,挖了南坑挖北坑,不知失败是成功。
这里是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马庄村,就在记者前去采访的时候,听到了这样一句顺口溜。从2008年开始,家家户户就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一个叫马伟国的人。
这个人正是马伟国,15岁就考上西安交通大学的他,竟然卖掉城里生意红火的公司,倾家荡产在村子里挖起了7个100米长的大坑。
大伯 马心连:南坑就是这个路以南,后来那儿又挖的,北坑就是这个路以北边又挖的.说他不务正业,没有眼光,还不如去南方拾个3千5千的。
二舅 高养军:挖一个坑,挖一个坑,有的不知道干啥的,好多的就是一圈的都跑过来看,你也没有啥出息,大学毕业你又回来了,本来想跳出农村的,你又跑到农村来了。
村子里到处都是对马伟国的猜测,有人怀疑他在外面犯了事儿逃回来躲债,更有人嘲笑他是要挖坑把自己给埋了。
但记者见到马伟国的时候,他却说自己不仅忍辱负重,仅用4年时间,就把这几个遭来非议的大坑,变为了创造千万财富的聚宝盆。而那些从前笑话他的人,现在也主动上门请他挖坑。
马伟国:南坑北坑都赚到钱了,现在往东发展。
记者:大家不都笑你吗?
马伟国:笑我,笑我现在他们也跟着挖了嘛,只要跟着我,他就能赚钱。
社员 李军:我是大块头,他是大智慧,可以挣钱,这个我有信心。
大学毕业,为何卖掉公司回村挖坑,这些土坑里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商机,能让他仅用4年时间就实现上千万元的年销售额?
马伟国做什么都特别努力,他15岁就考上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不仅在西安找到一份月入近万元的工作,还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啤酒代理公司。
2008年,马伟国去山东出差,他看到路边的土地全被塑料布盖着,十分好奇,就像朋友打听。
马伟国:他说那宝马就是种大棚的能买得起。
种地能开宝马?当时也表示,我感觉挺怀疑。
马伟国了解到这些塑料布盖着的是地下温室大棚,通过向地下挖1.5米的大坑,白天利用地温和墙体吸热,晚上靠棚上的棉被保暖,就算冬天也可以保证蔬菜像夏季那样正常生长
马伟国发现家乡河南很少有这样的地下大棚,冬季的蔬菜也大多从外地引进,市场前景相当可观。这让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大干一场。
马伟国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村里人都对他寄予厚望,没想到竟然要回来种地,大家都说他简直是疯了。加上建大棚没有钱,马伟国只能请父母帮忙去借。一看到父亲挨家挨户去借钱,所有人都围上来指指点点。
母亲 高国凤:说啥的都有,一个村的。那两口子也傻了,他要挖就让他挖。
一出门就要被人笑话,父亲实在被逼得受不了了,为了躲避那些流言蜚语,他决定举家搬迁,到大坑旁边搭个临时板房居住,再也不愿踏进村子一步,而这个地方与村子只有一条马 路之隔。
母亲:这三四年回家基本上有数的,不是回家一趟就是回家两一趟。
马伟国:就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感受,有时候我感觉,就是挺不孝的。
擦干眼泪,马伟国开始到处托关系借钱,终于在欠了一身外债后,建起了7个大棚。
2008年11月,就在别人的蔬菜都抢在年前高价上市时,马伟国的地下大棚里却迟迟不见动静,种苗播下2个月了,还只有1尺多高。在当地种植地下大棚到底能不能成功,全家人的心都悬在半空中。
弟弟 马伟阁:第一年心里都有些后怕。
父亲:平常过年俺杀猪,菜都吃到正月底,这一年咱吃的啥,钱都没有。
家里不仅没钱置办年货,还有好多人前来要债。
因为自己,家人吃尽了苦头,马伟国既自责又着急,他翻出自建棚以来所有的记录,每天都要给山东寿光的技术员打好几个电话,开始没日没夜地琢磨。在马伟国的精心打理之下,等春节一过,地里的蔬菜还没拿出去卖,就在家门口被抢了个精光。
原来,因为播种时间太晚,又遇上极寒天气,种苗只是延迟了生长,过年后,天气回暖,棚里的果子就一股脑儿全蹦了出来。
7个大棚让他一举收获纯利润30多万,还清了所有外债。
马伟国:人家那小贩,4、5点钟人家就过来了,我爸就开始了,都别急,都有,然后我爸就数钱,挺高兴的。
但2012年,就在他种地下大棚的第4年,棚里却突然来了一个背相机的神秘人物,给他拍了两张照片,更神奇的是,从此之后,马伟国就一夜爆红,成为了当地颇有名气的“蔬菜哥”。闻讯后,各大媒体也蜂拥而至,争相前来报道。马伟国在聚光灯下,第一次拥有了,他做梦也想象不到的光环和荣耀。
给马伟国拍照的人是中国新闻社的记者,他在新春走基层的时候发现了马伟国的地下温室大棚, 便在网上做了一次专题报道。
马伟国红了,但就在这时,马伟国却口出狂言,声称自己要去银行贷款100万,再免息借给大家。
朋友:刘玉东:肯定是作秀嘛,毕竟当时不管是网络还是报纸都有这些报道。
二舅 高养军:年轻嘛,还是年轻,一塌糊涂讲上去了,说话没有分寸。
马伟国的钱全投在了大棚里,自己都没钱,却要白借给别人100万,大家都觉得他脑子出了问题。
担保人 马兵:在那时候贷款很难啊,你要是还不上我得还,扣我的工资。就是因为他从小品行比较好,对他这个人,觉得靠得住,所以我才(帮他)。
马伟国一直想扩大规模,但由于当地人没见过地下大棚,从前他成立合作社求着别人加入,都没人愿意,直到他在网络一夜爆红之后,开始有人主动前来咨询。
然而地下大棚的造价,已经由4年前的5万元涨到了10万,令很多想加入的人都望而却步。
农户 许宣洪:光棚的造价就是10万块钱,他不帮俺贷款,俺也不敢干,猛一下子10万快,俺拿不出来钱啊。(跳)
为了迅速占领市场,马伟国决定自己去贷款100万,为农户垫资建棚。
马伟国从合作社的社员里挑出50位有困难的农户,自掏腰包,为每人垫资2万,再由合作社出面,给每人担保3万元贷款,这样就解决了5万元资金,每人只需要出剩下的5万,就能建成一个造价10万的大棚。等他们赚到钱以后,先还清银行贷款,马伟国垫资的2万,一直免息,什么时候归还都行。
农户 许宣洪:他垫了5万,总共就是10来多万,这合作社确实对俺关心。
农户 许廷新:俺出资也是很少的,现在出资很少,净是他垫资的,这个棚基本上就是他帮的了。
2012年,合作社建起100座地下大棚,带动200多位农户共同致富。但是这时,马伟国却发现了一个不好的苗头,这个苗头愈演愈烈,直到有一天他的车窗上出现了6个大字,上面写着你们不是好人。
工会主席:当时,我的心里感觉到很不舒服,出力不讨好,觉得说土了,好像有些人不讲良心似的。
为什么做了好事,还有人说他不是好人呢?那天,马伟国像往常一样,带着合作社的负责人在基地巡视,正要离开的时候,在场所有的人都震惊了,因为马伟国车窗上赫然出现了6个大字,上面写着“你们不是好人。”
淮阳县新生农业 合作社 工会主席 :伟国回来这么难,把亲戚朋友的钱都垫到上面去,这些社员们也太不理解伟国了。(资料去掉)
2012年冬季,大风异常猛烈,有几家农户正好在风口上,受灾严重,瓜苗全部被毁不说,大棚也受到损坏,辛苦了大半年却一无所获,就有人开始议论,是被马伟国骗了。
农户 许廷新:人多嘴杂,有些人说的,要不干,因为今年他没赚到钱,有点埋怨,我出去打工赚多少钱多少钱了,是吧。
马伟国:我感觉农民也是很纯朴的,他们认为,我受灾了,也没有挣到钱。他们说我不是好人,那我就不是好人,然后不帮助他们,那这样的话什么时候都发展不起来。
虽然不想去计较太多,但天灾人祸都怪在自己头上,还是让年仅26岁的马伟国感到十分委屈。他没有擦掉车窗上的字,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在村子里打转,“你们不是好人”,这6个字重重地压在心里,让他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正在建设的土坑旁边。看到这些曾经饱受争议的大坑,他决定免费帮农户修复大棚,还自己到处去借钱,给每家送去3000块钱过年。加上大棚修复的补贴,马伟国帮助近50家农户,总共出资近20万元。
农户 许廷新:这可不是个小数,像俺这边有二三十户,他那边几十户,百几十户,你想想一家不多说,一个人三千块钱,你看得多少钱,谁能想到他这样做。
农户 许平:他一直帮了我们这么多忙,还一直跟着马社长好好干,是不是。
马伟国和许顺,一个主动返乡,一个被逼回村,虽然都曾不被理解,但他们将新的知识文化和科技带回了农村大地,并用新的思维和观念,与传统农业进行碰撞,为农村注入了新的血液。而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为守护故土,传承农耕文化而前赴后继。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