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84农业网 时间:2020-03-30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日报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聚焦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组建产业扶贫挂牌督战工作队。挂牌督战工作队以未摘帽的宕昌县、西和县、礼县、通渭县、岷县、东乡县、临夏县、镇原县8个贫困县及未退出的395个贫困村作为督导对象,围绕产业扶贫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级挂牌督战,以贫困村产业培育、贫困人口收入增长和人居环境干净整洁作为挂牌督战目标任务。
“我们希望通过挂牌督战,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能培育1项主导产业,有运行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每个贫困村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渠道,最终确保剩余17.5万贫困人口中6万人左右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旺泽表示。
布局特色产业带 规模效益快速提升
面对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的省情实际,面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甘肃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扭住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这个关键,拉开架势构建扶贫产业体系,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富民产业发展。
“我省确定并主攻‘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主导产业,谋划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产业扶贫配套政策。精准政策组合拳打到了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上,让我省产业扶贫呈现出奋起直追、后发赶超的态势。”李旺泽说道。
目前,甘肃省贫困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带正逐步形成,建设了宕昌县万亩中药材、安定区万亩马铃薯,环县、广河县、东乡县万只肉牛肉羊等一批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初步形成了以临夏州、甘南州为主的牛羊产业带,以平凉、天水、庆阳为主的果畜融合发展产业带,以定西为核心区的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产业带,以定西、陇南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以榆中县、武山县为主的高原夏菜产业带,以武都为核心区的花椒产业带。
特色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发挥着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宕昌县拉路梁绿色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乡镇的58家合作社抱团发展,流转土地2.38万亩,带动4190户贫困户参与中药材种植,采取统一土壤消毒、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标准化种植和绿色防控、统一机械化采挖、统一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生产,有力提升了中药材品质和生产效益,2019年贫困户人均增收1530元。
“以前,我们的中药材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村民们是抱着‘金饭碗’受穷。”宕昌县理川杨家村理想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想才告诉记者,“现在有了集中种植、集中深加工、集中销售,每亩地的收入都大幅增长,村民真正增收了。”
甘肃省还建成了安定区马铃薯、陇西中药材、静宁苹果、榆中高原夏菜、临夏肉牛肉羊等大宗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信息价格形成中心,在全国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培育和引进了海升集团、中天羊业、中盛羊业、蓝天淀粉等一批加工销售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成功创建了安定区、临洮县两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初步走上了良种繁育、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路子,促进了贫困地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贫困县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全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4.5%。
产业扶贫支撑起“四梁八柱” 群众稳定脱贫有保障
选准产业要发展,可干部们说破了嘴,群众总是顾虑重重,踟蹰观望。农业生产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群众的“心结”还是在于缺乏产业发展的信心。
为了解决贫困群众在发展产业中“没钱干”“不会干”“闷头干”“不白干”等核心难题,甘肃省着力构建了特色产业、投入保障、生产组织、产销对接、风险防范产业扶贫 “五大体系”,为我省产业扶贫搭建起了“四梁八柱”,为群众稳定脱贫、长久致富保驾护航。
因地制宜选产业,真金白银实落地。据统计,2018年到2019年10月底,甘肃省共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188.8亿元,89.9亿元用于发展产业,占47.6%;98.9亿元用于入股配股,占52.4%。通过精准对接特色产业,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利用入股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贫困户与市场有效对接,打通扶贫产业全产业链,帮助贫困群众提升效益。
在到户资金政策的推动下,广大贫困户的种养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增收产业逐步形成。蔬菜、中药材、马铃薯等高效益特色种植业和牛、羊、猪等高效特色养殖业规模迅速扩大,初步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渠道,贫困户通过到户资金扶持获得收益达1.2万元。
“奖补资金买了牛,产下了牛二代、牛三代,一年就收入3万元,有了‘致富牛’,咋能不高兴呢?”广河县官坊乡石磊村贫困户马成录对奖补资金好政策赞不绝口。去年广河县积极推进基础母牛奖补政策,马成录在6000元奖补资金支持下,自筹6700元买下一头基础母牛。经过两年繁殖后,1头牛变成4头牛。
产业选准了,还要卖个好价钱。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联合农业农村部举办了甘肃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和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组织龙头企业、产销协会和合作社与省外经销商有效对接。大力实施 “甘味”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组建了全省农业产业扶贫产销协会和马铃薯等8个特色产业产销协会,抱团出省抢市场。新建果蔬保鲜库1019座错峰销售农产品,防止“果贱伤农”,真正助农增收。
甘肃省不断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持续完善推广保险保本垫底、入股分红保底、公益岗位托底和低保政策兜底的“3+1”保险保障体系,实现了农业保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所有种养产业全覆盖。2019年,我省实现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室覆盖所有行政村,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银行、保险类基本金融服务。
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两手抓 确保完成脱贫任务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带来了挑战。面对疫情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甘肃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及早行动,多措并举,有力保障“菜篮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正常流通秩序,抓紧部署春耕备耕及涉农企业复工复产。近日,省农业农村厅聚焦扶贫、产业、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重点工作,组织干部赴全省各地贫困一线扎实开展“四包抓一考核”工作,解决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农业生产不停顿,脱贫攻坚不放松。
当前甘肃省农业生产已基本恢复正常,春耕生产正由南向北全面展开。春耕物资储备较为充足,农资价格总体平稳,多数农资门店已经开门营业。据农情调度,截至3月6日,全省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有机肥等农资储备量均能达到或接近需求量的九成左右。全省应复工农业龙头企业2496家,已复工2261家,复工率超过90%。30个新引进的大型规模养殖项目已复工复产28个,2712家规模养殖企业(场、合作社)连续生产。
“最近村里的一家养兔场饲料紧缺,‘绿色通道’开通后,县里协调了一家饲料厂及时给养兔场进行了配送。”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新堡村党支部书记段建平介绍,“虽然疫情形势严峻,但县里给我们农事生产提供了各种保障支持措施,我对村里产业发展有信心!”
为解决疫情期间中药材滞销的问题,宕昌县木耳乡积极与当地甘肃琦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接,通过村两委领办合作社的“牵线搭桥”,贫困户的中药材以略高于市场价统一销往琦昆公司,形成了“贫困户+合作社+政府+公司”的销售模式。2月25日,木耳乡拉寺村神龙合作社、西坞村荣达合作社与琦昆公司已达成黄芪、党参干货销售协议36吨。
“前两天,我一直犯愁呢,家里的这些‘金疙瘩’变不成钱,就这么堆放着。”木耳乡木耳村贫困户马金安说道,“多亏乡里组织合作社收货卖给公司,药材能销售还价高,咋能不高兴呢!”
产业发展吃上了“定心丸”,连日来,甘肃省还加快推进2020年农业保险工作,争取在3月底前全面完成91.21万亩苹果、2.9万亩樱桃、21.2万亩花椒、5.88万亩核桃等开花类作物承保到户工作,严密防范早春低温冻害风险。
相关标签:甘肃农业新闻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