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千里,这里是中国粮仓;联通世界,这里架起开放桥梁;山青水美,这里书写绿色崛起。 这就是中原河南! “伸手一摸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是秦砖汉瓦。”历经沧桑的河南大地,承载着千年中华文明。扭住发展不放松,扛起粮食安全重任——河南从曾经最贫困落后的省份之一成为今天的
农业大省、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板块、内陆开放重要地区,大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稳?住?“大粮仓” 抓紧“粮袋子” 日前,记者来到河南省郸城县,在胡集乡大舒庄村看到,2000多亩“麦茬红薯”的红薯秧已经长出了20多厘米,种粮大户贾云飞还沉浸在今年
小麦的丰收喜悦里:“今年小麦真是大丰收啊,一亩地最少也有1200斤,现在种粮省事省力又高产。” 中原熟,天下足。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今年再次迎来丰收。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消息称,2019年河南夏粮产量达749.08亿斤,比去年增加26.3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且今年河南夏粮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夏粮增产对全国贡献率达44.9%。 新中国成立后,解决粮食问题曾是全国的头等大事,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河南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在河南省商水县杜店村,水泥路修到了田间地头,每50亩就有一眼机井,刷下电卡就能自动浇地,全村3000多亩地不到3天就能透浇一遍。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土地平整肥沃,这样的高标准农田在中原越来越常见。截至2018年底,河南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6163万亩,农田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抗灾能力明显提升,中原粮仓牢牢地扎在了麦田里。 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中国人的饭碗里要装满中国粮”——一批批农业科技工作者坚定信念,潜心培育出一代代国产优良品种。今年麦收期间,河南粮食高产的好消息不断:永城市侯岭乡张井村的1140亩麦田,亩产达778.9公斤,再创黄淮麦区强筋优质小麦高产佳绩;在焦作市,全市小麦平均亩产达570.5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 科技,持续助力中原粮仓。从育种,到种植、田间管理,再到收获、加工的粮食生产全链条,河南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科技贡献率不断提升。目前,河南小麦良种覆盖率超过98%,小麦生产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农业技术指导粮食生产全流程。 “稳住中原粮仓,把中国人的‘粮袋子’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是中原河南必须扛起的责任。”全国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说。 广袤的中原捧出沉甸甸的收获:2018年河南粮食总产量达1329亿斤,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近10倍;粮食亩产从1949年的55公斤,增长到现在的小麦平均亩产436.62公斤。从过去的“自己吃不饱”,到现在每年外调400亿斤粮食,河南为中国人“吃饱肚子”作出了巨大贡献。
架起“新丝路” 开放促发展 今年3月,随着一架卢森堡货运航班落地郑州新郑国际机场,50只来自荷兰的小袋鼠来到中国“做客”。这几年,俄罗斯的北极熊、智利的羊驼、加拿大的
种猪、法国的小矮马……都曾乘飞机从世界各地来到郑州,去往全国各地。 中原河南是中国地理中心,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近些年来,河南借助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起了空中、陆路、网上、海上四条“新丝路”,联通世界。 前不久,一架满载乘客的航班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起飞,11小时后直达伦敦希思罗机场,河南自此开通了直达欧洲的定期客运航线。借助区位优势架起的空中丝绸之路,已成为河南开放的“自主品牌”,带动河南加速融入世界。2018年,郑州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733万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51.5万吨,客货运规模继续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一条连天接地、物通全球的“空中丝路”正在建成。 “陆路丝路”越开越密。自2013年中欧班列(郑州)开行以来,已顺利运营6年整,已覆盖24个国家的126个城市,由最初的每周开行一班,到如今实现以中欧班列(郑州)为主体的班列网络每周“九去九回”常态化运营,境内外合作伙伴达4000多家,仅2018年运送累计货值就超过32.3亿美元。此外,铁路枢纽对接沿海港口的“海上丝路”也越来越顺畅,目前郑州至连云港、青岛、天津等港口的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超过200班。 “网上丝路”更是让河南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枢纽。在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来自全国的商品从这里销往世界,来自全球的货物在这里发往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保税的“郑州模式”,拉近了中国消费者与世界市场的距离。最新统计显示,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园区跨境进出口单量累计近3亿单,交易额累计超过350亿元。 4条“新丝路”将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的河南与世界联通,依托“航空港”“自贸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河南从内陆腹地一跃成为开放前沿,赢得了新发展,在“世界地图”上描绘着更加出彩的中原。
绿色新动能 跑出“加速度” 在豫东平原上,有一片6.9万亩的绿地,这是3代人用了近70年时间守护下来的平原林海。它就是商丘市民权林场的申甘林带,名列“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之一,也是河南70年绿色发展的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引导产业转型发展,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群众守护下了一片碧水蓝天,也培育出了绿色发展的新动能,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安阳钢铁厂诞生在豫北,并不断发展壮大。但传统的生产模式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益问题不断凸显,绿色转型成为安钢发展的新航标。2014年,在钢铁行业最困难时期,安钢投入8亿元,实施26项环保治理。2017年,又投入30多亿元,在全行业率先实现全工序干法除尘。如今,安钢打造成为“森林式”厂区,赢得新生:2018年安钢集团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12亿元、利润24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河南经济总量多年位居中西部地区之首,但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能源原材料产业占比高,主导产业“小散弱”现象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河南不断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改变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2018年,河南着眼绿色化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制造业绿色、智能、技术三大改造,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8家,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12.3%和12.2%,绿色发展培育出的新动能,助力中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绿色不仅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色调,乡村在发展和振兴中也回归本色,“农业强”“农民富”更见“农村美”。在河南林州市石板岩镇的南湾村,蜿蜒的山路平坦整洁,石板房错落有致沿山势铺开,高山峡谷的田园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观光、写生创作,催生出集观光、住宿、餐饮、休闲于一体的产业链。 这是一片盛满丰收的田野,更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 面向新时代、迎接新挑战,河南正紧紧抓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这“四张牌”,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中原更加壮美的新篇章。
相关标签:河南农业新闻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