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84农业网 时间:2019-07-12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社
河南籍吕国印从小只对一件事情痴迷——种地。于是,他从河南种到了新疆,从果腹种成了技术。
2017年,他被新疆和田市吉亚乡玉叶村的优惠政策吸引,从北疆拉了5万株苹果苗,千里迢迢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开始一边种地,一边潜心钻研。
现在,他的20座大棚和果园里种植着全国各地引种的果桑、杏树、西梅、苹果、樱桃,每天施肥、修剪、观察,不断寻找适宜当地种植且附加值高的作物,犹如一名科研人员。
“和田地区处于沙漠边缘,人口多、耕地少、自然环境恶劣,因此发展高附加值的设施农业是我们选择的致富手段。”玉叶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钦镇华说。
今年49岁的玉叶村村民任金齐也是种地的一把好手,17座大棚中,西瓜、甜瓜、西红柿、蔬菜随着不同的季节与不同的市场需求不断更替。通过不断探索,他今年成功实现大棚1年3茬果菜,既提高了大棚使用率,又增加了经济收入,这一技术马上在全村得到推广。
“去年9月种下1茬西红柿,卖得很好,现在第2茬又卖完了。”一头乱发的任金齐说着,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邻居都羡慕他田地的高产,更羡慕他一座大棚一年三四万元的收入。面对来求教的邻里,他总是乐于将田间地头、书本网络上的知识汇集起来,转赠给他们。
32岁的杨志军,因为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设施农业专业,所以被钦镇华力邀为村里的“科班出身”技术指导员。每个月,他都要几次从100多公里外的工作地来到村里,为种植户“排忧解难”。
“苗木也会‘水土不服’,要想引种新鲜品种,总是要搞清楚它们喜欢吃什么、喝什么。”何东华就是杨志军的“客户”。
何东华在村里成立了一家农民合作社,流转承包了150亩油蟠桃,然而这些沙漠荒地让他吃尽了苦头。
在沙漠边种地,风沙与高温是共同的难题,尽管村上种植了防风林来抵挡侵害,但幼苗期脆弱的苗木依旧很难躲过“劫难”。
“之前种地,苗子刚出来就被大风连根吹起,所以我晚上睡觉一听风声就紧张。种了吹、吹了种,直到今年3月,我的蟠桃树才开花,当时真流眼泪了。”何东华说,为了减少损失,他一边自学,一边积极向杨志军求教。
2018年,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治沙站利用自身技术、人才、区位优势,在与当地乡政府共同研究后,开始用其成熟的防风治沙技术与苗木引种技术,参与到玉叶村的特色林果业发展中。
目前,玉叶村共有大棚420座,生态特色林果采摘园93座,目前有无毛油光蟠桃、车厘子、红心苹果、玉露香梨、虫草果桑等多种新品种林果,当地企业、合作社、农民与科研人员一道培育适宜本地高产的苗木,并利用与和田市区距离较近的优势,发展亲子游、近郊游、采摘游等项目。去年,村人均纯收入7520元,今年预计人均可增收800元。
“科技为村里增收致富插上了翅膀,长久的发展需要依靠脑力。”钦镇华秉持着这一理念,在偏远的沙漠小村打造了一支“科技护卫队”。他开玩笑说,他们的团队既有博士,也有农民。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策勒站站长曾凡江表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海边缘的百姓一直在与沙漠和贫穷做斗争。“而在新疆和田这个小村里,我们想共同用科学技术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一条可以推广的路径。”他说。
相关标签:农业新闻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