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金桃满枝”重塑鱼米乡 ——湖北省仙桃市产业振兴

84农业网   时间:2019-05-31    作者:佚名    来源:湖北农业信息网

湖北省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沃野千里,河湖密布。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实现跨越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进步,成功摘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中国特色农业百强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多块金字招牌。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荆楚大地上这颗明珠如何再放异彩?仙桃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抓基础补短板,抓绿色重质量,抓特色重效益,广袤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竞相绽放,犹如一朵朵新蕊挂满了“金桃”这棵大树。

触摸仙桃产业振兴的律动,记者走进仙桃,从一亩田、一片景、一个园、一只手进行多角度、立体化观察,感受他们上下同心的力量和心无旁骛的奔跑,品读产业振兴背后的那些人和事。

一亩田——

“双水”兼收磁吸大批新农人

一亩田的产值有多高?答案自在田间地头。

“前些年,种植效益低,地越种越薄;可这两年成了香饽饽。”仙桃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邓念国告诉记者,仙桃市通过土地优先流转、设施优先配置、资金优先扶持、技术优先保障、政策优先倾斜等举措,做大做强水稻、水产“双水”产业,大批新农人铆足干劲,产业振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山珍海味我不爱,只爱黄古蒸蒿菜。”这句俗语足见黄古的美味,黄古俗称黄颡鱼,沔阳(仙桃的俗称)蒸黄古名扬四海。坐落于沙湖镇余场村的鸣翔特种养殖合作社的主打产品就是黄颡鱼,养殖总面积1万余亩,年产值1.2亿元。在管理模式上,合作社与流转土地的农户抱团发展、共御风险,同时还聘请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坐镇指导,对接江汉平原最大淡水水产品市场,推动效益提升。

“余场村原来在镇里是最穷的一个村,通过合作社带动,村民在这里既可以学到稻鱼共养技术,又可以打工,赚工资的同时还能分红。”合作社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合作社正将附近9个村纳入规划,继续扩大共富覆盖面。

“浅水面种水稻、深水面养鱼虾”,一亩地年收益在5000元以上,稻田种养新模式重塑鱼米之乡,乡村田园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嬗变。

“土八路可能要超过正规军。”仙桃金龙园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张大格笑着说。这位来自广东阳江、从事鳜鱼养殖30多年的能人,与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将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华康一号”鳜鱼种苗“花落”仙桃,目前在朱排口村的3000亩基地全部建成投产,目标是打造湖北省最大的优质鳜鱼种苗繁殖基地。

“公司的到来,盘活了土地,沸腾了朱排口村。近两年来,周边村民纷纷加入进来,实现脱贫增收。”仙桃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戴先波说。

利用自身资金、信息和技术等优势,带动周边群众发展高效农业的还有翼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梅刚蛙稻家庭农场,前者采取提供设施配套、饲料供应、资金信贷、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的路子,吸引周边300多户农户从事虾稻共作、鱼鳖混养,后者采取以养殖黑斑蛙为主,间作优质绿色水稻的经营模式,解决灵活形式就业农民40多人。

声名远播的洪渊泽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坐落在西流河镇土坑村。现有社员220户,家庭农场31家,养殖面积10260亩,主要从事黄鳝的生态养殖和繁育,年产值3.4亿元。

“我们不仅攻克了鳝鱼种苗一年繁育三次的世界性难题,还通过智能温控大棚,实现了黄鳝旺淡季均衡上市。现在,合作社正在探索实施黄鳝深加工。”合作社的技术人员李知才信心满满。

戴先波说,“稻虾”“稻鳝”“稻蛙”等模式种养基地,有机融合了仙桃市水稻、水产两大优势产业,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双赢,开辟了一条生态绿色、稳粮增效的新路子。

  一片景——

水乡人家点亮农旅“钱”途

水乡仙桃,醉美排湖: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田,秋听渔歌荡,冬眺白雪茫。

特色小镇是乡村之头、城镇之尾,是农旅融合的契合点。在排湖风景区南岸边的密塘渔村,正发生着美丽质变。

农家乐、民宿、特色作坊、茶吧、咖啡馆、酒吧、特产超市等多种业态在村子里蓬勃兴起,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型、一房一景、一家一业”。同时,游客驿站、桥梁栈道、景观河湖、智慧停车场、文化广场、展示中心等公建项目正在陆续启动。

2017年,密塘渔村被纳入湖北省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该村由国内优秀的专业乡建团队总体规划设计,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每户房屋进行差异化量体裁衣的立面设计和功能改造,拟用两年时间将其建设成独具水乡园林特色,集生态秀美、村容整洁、产业富民、乡风文明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区。

去年,村民刘莉红家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因价廉物美顾客盈门。“一个房间100元左右,家里的‘土菜’都是从菜园里现摘,鱼虾都是野生的。客人来过一次后,还会推荐朋友来。”刘莉红说。

三伏潭镇的栗林嘴村也是环排湖旅游区域的重要村落。富硒,是栗林嘴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村里又多方发力,做足水文章,挖通湖渠水系,修建游船码头、生态岛等,一个优美怡人的绿色生态文明村初现雏形。

除了具备较好的自然条件,栗林嘴的区位优势也很明显,北濒汉水,南临排湖,距沔阳小镇仅10公里,国际自行车赛道贯穿全村。“村子美,产业强,有活力,年轻人才愿意回来建设家乡。”夏市工作片党总支书记曾晶说。

位于红杨树村的老沔阳新农村合作社,就是能人返乡创业的样板。返乡创业代表杨笃文说,该合作社是一家集生态水产养殖、富硒产品加工、生态休闲及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的小龙虾、毛蟹、香莲等水产品及优质富硒大米,除游客购买外,主要销往京津冀地区,年产值达3000万元。

凭借排湖风景区的优势,周边村庄的农旅融合“融”出一片好风景。不仅如此,就连五湖渔场的乡村游也做得风生水起。

每年春夏之际,上涨的长江水经东荆河倒灌进五湖(喜鹊湖、沙滩湖、磨湖、外湖、小南湖),大量的鱼苗随水而来,村民在滩头周边扎起围栏、围网,当水退去时,这些鱼苗也就留在了五湖里自由生长。秋冬时节,村民利用水位差,在滩头最低处开闸放水,鱼儿顺水而下落入闸口渔网内。

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在江汉平原流传了100多年的捕鱼方式被称为“放壕”。在“放壕”现场,人们争购开闸后的野生鲜鱼,包括大白刁、草鱼、财鱼等十多个品种的野生鱼,即便价格高昂,依然备受游客青睐。如今,五湖“放壕”已成为响当当的旅游文化品牌,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个园——

产业集聚释放乘数效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仙桃乡镇企业红极一时,无论是产业还是产业工人,都为当时的中国制造作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地方贡献。然而,当大潮过后若干年,民营经济的种子再一次在这片土地上萌生,它带来的是中国智造脱胎换骨的工业文明。

作为武汉城市圈内仙桃、天门、潜江三市结点的商贸重镇毛嘴镇,服装产业园的再度崛起便是有力的印证。近年来,毛嘴镇抢抓历史机遇和商机,着力打造“裤艺小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走上了“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良性发展道路。

“是山就要崛起,是海就要浩荡。”毛嘴镇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项目向板块集中”,加快园区项目引进和建设。目前,该镇服装产业园已入驻企业209家,拥有3万多名熟练的服装产业工人,年产女裤8000万条,产值近60亿元,毛嘴服装产业已初步形成物流、布匹、辅料等上下游产业完备的产业链。

“市委、市政府为服装产业快速发展营造宽松环境,为毛嘴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了比金子还宝贵的要素支撑。”武汉俏琴雨花服饰有限公司生产厂长许勇说,比如出台了修建厂房、拎包入住、免征税收、贴息贷款等优惠措施,“当然,毛嘴的内生动力及发展优势,是后期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不仅在外创业的本地籍老板回流了,还吸引返乡务工人员近两万人。

来自潜江的吴刚经表弟介绍,来到俏琴雨花服饰公司,因工作勤奋踏实,刚晋升为车间组长,月薪8500多元。他爱人是厂里的熟练工,月薪也有7000多元。“之前我们小两口在北京打工,生活压力很大,现在在毛嘴,可以直接住厂里宽敞洁净的员工宿舍(标准间),生活品质大大提高。”吴刚说。

众多受益者中还有一批返乡创业的企业家。比如仙桃市伊炫服饰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丁辉,原先只是带着七八名员工租房子做衣服的个体经营户,经过镇委、镇政府做工作后,于2015年搬入服装产业园区。经过3年多时间,企业发展成为拥有150多名员工、年产各类女裤100多万条的规模。

由于订单火爆,丁辉又投资了3000万元,建设厂房、宿舍及配套设施1.3万平方米,引进国内先进智能化缝纫生产设备。该项目建设投产后,将成为集设计、生产、销售、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性服装企业,可年产各类女裤200多万条,产值1.2亿元,吸纳就业人员300多人。

“未来几年,我们将按照‘千百十一’(即千家服装企业、百亿产值、十万人口、一个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努力将毛嘴打造成为服装产业特色小镇。”毛嘴镇党委书记蔡勇军表示,后期毛嘴镇将遵循“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原则,从战略高度推进服装产业建设,使之成为华中地区服装生产基地、原辅料材料集散基地、成品服装电商批发基地。

一只手——

优化环境赋能乡村振兴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仙桃人敢为人先;但如何用好“有形的手”,仙桃市委、市政府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

产业振兴并非一朝一夕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仙桃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禀赋,把准产业振兴的脉搏,在产业规划方面打出“组合拳”:聘请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编制出台《仙桃市乡村振兴规划》,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家级规划机构编制发布的县市级乡村振兴规划,共收集项目4259个,总投资291.31亿元。

同时,仙桃市委农办牵头制定出台了《仙桃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年重点项目》,明确了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线路图、时间表、目标值。

要抓好乡村产业振兴,拼的是综合实力。技术上,仙桃已经有与科研院所战略合作的丰富经验。接下来,政府将在信贷、资金、监管等方面做好服务,解决市场主体的后顾之忧。

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活水持续注入,有效解决乡村振兴中的“钱袋子”问题。

仙桃重点精准对接中央、省级乡村振兴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精心谋划产业振兴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计划“笼子”。比如去年4月,仙桃与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正式签订项目贷款协议,授信100亿元,助力仙桃市加快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这是全国首例国家开发性银行大额度支持乡村振兴金融项目。

积极吸纳社会资金,为乡村振兴赋能、“造血”,确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仙桃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以及“沔商回归”工程,引导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投资“三农”发展、帮扶农村建设。去年,共吸纳社会资本近20亿元。

创新融资模式,监管并重,既要“用得好”“管得严”,还要“还得了”。

仙桃市组建市水乡田园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作为市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主体,建立了“一表两池”(即资金流量表和资金池、资产池)融资新模式,摸清家底,算好长远账。制定出台《仙桃市乡村振兴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六大保障机制,“多大锅下多少米”,把钱用在实处。深入做好中心集镇土地收储、土地整理、占补平衡等文章,将土地出让收益、用地指标交易收益等注入水乡田园投资公司,“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金桃开新蕊,产业初长成。探寻仙桃产业振兴的密码,我们看到了“睿智+实干”,更看到了“市场+服务”,还看到了“活力+希望”。仙桃的实践证实了:农业正在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正在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村正在变成美丽的家园。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