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江苏溧水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门口山水净 村头远客来

84农业网   时间:2018-12-13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是乡村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江苏南京溧水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方法有三:污水进管网,干净又便民,发展农家乐和休闲观光旅游也有了好环境;垃圾分类动真格,走“村收集—街道转运—区处理”的处理路子,搞评比、促行动;借助独特历史资源,提升整体环境,带动了特色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每到节假日,到江苏南京溧水休闲游玩的人不少。通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里的乡村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成为周边居民理想的康养之地。

污水接进污水井

坑塘之水真干净

汽车在溧水无想山环山公路上穿行,苍翠的竹海随风摇曳,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北宋词人周邦彦在此地做县令时曾作《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别有一番风味。

无想山下都是村落,张塘角便是其中一个。江苏水系发达,张塘角也能看出几分,刚到村头,便是坑塘,绕着路边的房子,通到无想寺水库。

几个老人正在坑塘里洗洗涮涮,那是他们世代而来的习惯。虽然家里通了自来水,日常的洗菜,他们还是愿意在坑塘里。“现在水干净着呢。”正在洗菜的老人甩了甩青菜上的水。

住在塘口的一位老人正在门口跟邻居说话,见到记者来,便请到屋里看看污水如何进了管道,她老伴用镐将门口的污水井盖打开,屋里的自来水管一开,污水管道里就见有水流出,顺着便进入旁侧的主管网,流到村里的小型污水处理站。记者了解到,一般是厨房和厕所各有一个截污井。

沿着坑塘往水库方向走,紧挨着的是几家农家乐,记者看到白色粗壮的管道从厨房里伸出来,接进了污水井。

王世冬家的水香农家乐,这几年借着草莓园、海棠园、粉黛乱子草等休闲观光旅游发展迅速,“还不是多亏了环境变好了,以前一下雨,粪便都淤到坑塘里,臭气熏天,门都没法出。后来政府修通了路,又搞了观光旅游,我们家的农家乐也做起来了。”王世冬带着记者看他们家的小花园,“今年国庆,连这些户外的餐位都得等位,其中一天的营业额超过两万元呢。家里正在提升改造,以后不但能吃饭,还能住宿。”

村里就100多户人家,农家乐也不多,污水产生量小,污水处理通过一个小型的污水处理站就能解决,坑塘的对面便是处理站,采用“微动力厌氧好氧+人工湿地”的处理工艺,运行成本低,管理方便。目前,污水处理站的管理和测评全部委托给第三方,村里有协管员,参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网进场巡查。同时,污水接管作为农房审批的前置条件。

张塘角的污水处理设施接入了区里的农村生活污水智能监管平台。该平台采用了物联网和无线通信远程监控技术,构建了档案管理、污水运行数据查询和分析、设备故障报警等功能的农村生活污水远程监管平台,目前由第三方进行运营和维护。

垃圾分类有评比

评分高的有奖励

早上9点多,葫芦坝村的垃圾清运车到了村口,车上的高音喇叭循环播放着垃圾分类的宣传口号。村里有个垃圾集中点,收运员张师傅将垃圾倒进车里,又赶去下个村子。一进村里,就看到墙面全被刷上了垃圾分类的卡通宣传画和宣传语,比如“乱扔是垃圾,分类是资源”。

每户门口都放着两个垃圾桶,一只绿色,一只灰色,按照村民家的门牌号对应给垃圾桶也编了号。按照农村的生活习惯,垃圾被分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为了方便村民理解,还将分类通俗解释为可烂垃圾和不可烂垃圾。

记者随机翻看了一下村民张香弟家的垃圾桶,早上的垃圾刚被保洁员收走,桶里干干净净的。她请记者去家里坐坐,院子里打扫得整齐,几棵树苍翠茂盛,零星摆了些花。“今年5月,村里给发了垃圾桶,还发了垃圾分类的指导手册,有专人上门给讲怎么分类,现在家里的老人和8岁的儿子也能把果皮、牛奶盒准确分好了。”张香弟家的厨房正在煮饭,灶上热气腾腾,“以前村口就一个水泥垃圾池,随手一扔,夏天臭得不行,几百米外都得捏鼻子,苍蝇特别多,你看现在多干净。”

老张是村里的保洁员,村民按照两个垃圾桶对应分好后,由他每天上门收到对应的垃圾分类集中点,由垃圾清运员转至街道分拣中心进行分类处理。大件的、有毒有害的,比如废旧家电、家具、油漆桶等,由村民在家中单独存放、保洁公司每周上门收运一次。到了分拣中心后,垃圾分拣员进行二次分拣,之后根据垃圾的属性进行资源化利用或者焚烧处理,走的是“村收集—街道转运—区处理”的路子。

村里的网格员每天对垃圾分类进行打分,综合美丽庭院的建设,每个月有红黑榜在村务栏里公示。记者注意到,张香弟家门口有个门牌,上面分列着5条,做得好的前面就有一颗星,他们家因为五项都做得不错,有了五颗星。记者了解到,村妇委会还自发成立了妇女微家,利用女性在家庭事务中的中坚作用,组织培训,请志愿者上门讲解,来调动她们的积极性。最初,村里做了一户美丽庭院的样板,组织其他村民去参观,不少村民都觉得这样干干净净的挺好,回去就主动收拾起来。评分高的,村里还发一些盆栽、毛巾之类的奖励,村里的一些“后进分子”眼见别人家又上红榜又被奖励的,脸上逐渐挂不住,便也积极起来。

现在的葫芦坝,干净清爽,家家争着搞绿化,处处比干净,村里还挖掘三国时期的故事,打造了几处文化休闲广场。

提升环境修整路

开发资源共致富

李巷因为环境整治好了,发展红色旅游,火起来了。

石头寨的李巷原是溧水出了名的老大难,在山沟里,穷。嫁闺女的,一听说是李巷的,直摇头。前些年,石头寨发展蓝莓产业,日子渐渐红火起来,但李巷的发展却很慢,村容村貌也较差,老房子年久失修,房顶塌了的也不少。

2016年,李巷作为省里精准扶贫的帮扶对象,进行了细致调研,梳理下来,李巷劣势多,但有个周边村镇无可比拟的优势——红色资源。抗战时期,这里是中共苏皖区委、苏南行政公署、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的驻地,作为苏南抗战指挥中心,有“苏南小延安”之称。多位新四军高级将领都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十六旅的旅部、医院、兵工厂等旧址也在。2017年,李巷开始了整体的环境提升和红色文化的打造,疏浚河道,治理坑塘,修整石板路,通过引入第三方商旅集团的方式进行整体开发。

“愿意搬迁的,第三方公司就收过去做整体规划,不愿意搬迁的就继续留在村里,政府出钱帮他们修缮房屋。”石头寨村党总支书记周建明带着记者来到张大姐家。她家紧挨着交通站遗址,游客到交通站参观,出了屋门就是她家的院子,院子没有门,没有墙。有时候见到游客,她会主动拿些吃的出来招呼,游客们也听她讲讲父辈们抗战的故事。“这个顶棚就是政府给修的,没要一分钱。”张大姐指了指连着厨房和房屋的顶棚,厨房里堆着一捆捆刚摘来的青菜,“吃不了的也会在门口卖一些,以前老公卖鱼还得去镇上赶集,现在,有时候家门口卖卖就好了。”

现在的李巷作为党性教育基地,还可以承接培训,建了多媒体教室,设置了课程。主干道上开设了一些商店,除了红色主题的展览室、餐厅外,还有亲子教育、文创等业态。每天,村里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的原住民种菜、做工,相生相融。

现在的李巷不再是那个大家都想往外搬的山窝窝,在外头,一说家在李巷,每每惹来一片艳羡。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