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甘肃西和县:企业进乡村 农民变工人

84农业网   时间:2018-10-25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甘肃省西和县是全国半夏种植主要基地之一,有“中国半夏之乡”的美誉。2018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上,西和半夏购销、发展合作和繁育加工等项目签约资金达3.3亿元。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西和县结合全县农业产业资源,将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贫困相结合,探索出了农村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子。随着半夏、马铃薯和服装加工等现代化企业在农村的快速成长,彻底改变了这里乡村没有工业企业的历史,赋予了这里农民另一个身份——工人。

农村产业集群发展

土地贫瘠的河坝镇自古重商。今年52岁的西和县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大权说:“目前西和农村商业经济呈蓬勃发展之势。以马铃薯、半夏为代表,已成长为全县有名的大产业。”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之时,也在这个西北小城激起了阵阵涟漪。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西和人就背上货郎箱子深入各地叫卖小玩具、针线等小商品,各地基本都有西和货郎的身影。

作为全县马铃薯籽种繁育和经销第一大户,郭大权经历了当年从贩运马铃薯到当地有名的企业家的成长过程,也亲眼看见了全县农村从上山下乡的货郎到家家有产业的变化过程。“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金500万元,当时只有13个社员,如今已发展到年生产优质马铃薯籽种800万斤,产品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的企业。现有社员达到4628人,带动农户11000多户,固定资产达3700万元。”

在郭大权等人的带动下,西和先后成立了20个乡级马铃薯专业合作社、150个村级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全县马铃薯产业走上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发展之路,马铃薯种植面积、产值由2006年以前的26万亩,3亿元,扩大到现在的40万亩,6.9亿元。

同样在河坝镇,安峪村的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金500万元,下设百草堂药业有限公司。“合作社现有社员1500余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社员1200人,主要从事中药材种植、良种引进繁育、生产、初加工、市场营销以及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今年合作社收购中药材600多吨,其中收购半夏400多吨,预计实现产值8000万元。”西和县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鲁马成说。

壮大农业产业之时,西和县以创建“扶贫车间”为突破口,依靠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引进省外工业企业进村发展,改变了当地农村没有工业的历史。

“我们的总公司在福建,今年7月在西和县西峪镇河坝村建成荣易达服装厂,并在洛峪镇袁坝村、蒿林乡赵沟村和六巷乡下巷村分别建立了三个分厂,总投资500万元。”西和荣易达服装厂负责人杨荣说,目前公司有高速缝纫机、四线机、裁床等设备360台,已经投入生产。

农村产业集群发展是西和县扶贫帮扶的成功经验。“目前全县有农业合作社1607个,其中贫困村有907个,实现了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西和县农牧局经作站站长刘明勤介绍。

农业科技提速

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006年开始,我先收购贩运马铃薯,后来成立了西和县马铃薯协会。2007年3月,省农科院在西和县开展的500亩马铃薯种植项目在我的合作社实施,农民种上良种后,马铃薯产量增加了30%。”郭大权说,农业科技创新的好处显而易见,从此,改良和培育马铃薯籽种成为他最大的理想。

2008年秋天,郭大权在报纸上看了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王一航的感人事迹后,专门到县农牧局请求帮助邀请时任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的王一航到合作社进行科技培训。后来,王一航成为该合作社顾问,每年都要前来讲解马铃薯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和知识。

在王一航的指导下,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转型升级,转变为全县马铃薯原原种培育、脱毒种薯繁育的主要基地,农民种上该合作社新繁育的马铃薯籽种后,亩产实现2000公斤左右,而过去亩产最高只有1200公斤。

目前,该合作社建成了一条1000万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线,成为陇南市唯一一家集研发、示范、试验、培训为一体的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2011年开始做马铃薯原原种繁育时,年产原原种100万粒左右,年产值30万元左右。今年生产原原种700万粒,产值预计实现800万元。”郭大权说,他的合作社目前主要负责西和、礼县等农村马铃薯种子供应。

农业科技化发展为西和农业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引进大型半夏筛选机,提高了加工生产效率。使用了半夏热烘干技术后,解决了半夏晾干过程中使用硫磺漂白的难题。”鲁马成说,目前全县半夏种植面积为2万多亩,年产半夏8000吨,产值7.36亿元,占全国半夏总产量的70%。

农民变工人

“挑拣1公斤1元钱,一天能挣80元。”一位在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挑拣半夏的村民说,他除了种地外,常年在合作社挑拣药材,一年至少有2万元的固定收入。

河坝村村民杨玉霞以前在杭州一家服装厂打工,由于年迈的母亲和上学的孩子需要照顾,她选择回到家门口的服装厂上班,成为河坝村“巾帼扶贫车间”三组组长,过上了在家门口上班的日子。

在西和县,很多村民和杨玉霞一样,都成了村里中药材、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和服装厂等为载体的“扶贫车间”的生产工人。“我们30台机子已经生产一个多月了,一天能生产30件衣服,效率很高。”荣易达服装厂六巷乡下巷村分厂负责人王会琴说,随着进厂村民手艺的不断提高,估计生产效率会越来越高。

“第一批培训时,全镇报名的村民有300多人,目前有240名成了服装厂的工人,试用期每月工资1500元,转正后工资还要上涨。”西和县西峪镇妇联副主席姚云玲说,其中有很多工人都是贫困户。

采访结束时,郭大权感叹地说:“1992年前后,村里人取暖做饭都烧柴,夜晚时常有人偷偷砍别人家的树,现在农村产业多了,村民生活富裕了,村里每家每户都烧煤,自家的树都没人去砍了。”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