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宁德模式”

84农业网   时间:2018-10-15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一张蓝图绘到底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宁德模式”

本报记者 蔡茂楷

宁德俗称闽东,地处福建省东北部,土地面积1.34万平方公里,人口352万,曾是典型的“老少边岛贫”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宁德经济排行一度处于全省最末位的困境。

面对全区百姓摆脱贫困的热切期盼,上世纪80年代末,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为班长的宁德地委、行署,以“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奠定了摆脱贫困的实践根基。

一张蓝图绘到底,30年来,宁德历届党委、政府秉持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的扶贫思路,久久为功,弱鸟先飞,2017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28%,走出一条扶贫开发的世纪之路。

“扶志”“扶智”双管齐下,激发内生动力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30多年间,宁德始终坚持“扶志”和“扶智”双管齐下,破除“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等落后思想,探索依靠内生发展脱贫致富的路子。

组织理论宣讲轻骑兵,开展进村宣讲,引导贫困群众更新观念,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截至目前,市、县两级组建宣讲小分队112支,宣讲员1220名,有效激发贫困人员主动脱贫、自力脱贫内在动力。为发挥示范作用,全市选树了百个“扶贫团队”、百名“扶贫先锋”、百个“脱贫之星”,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

扶贫更要扶智,针对人才匮乏、科技水平低下,宁德探索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每年组织实施“雨露计划”等实用技术和就业培训1万多人次,实现转移就业2000人以上。

针对供学困难的贫困家庭,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全程实行2000元-5000元的差别化资助,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辍学。2017年全市共发放各类助学金和补助6198万元,惠及3.25万人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助学贷款18394人次,发放贷款1.3亿元,贷款量居全省首位。

党员干部是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为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扶贫动力,宁德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建立健全精准扶贫的领导责任、一线帮扶、政策保障、财力投入、执纪监督、督促考评六项机制。安排859个市县机关事业单位结对共建,带动全市1.28万名干部挂钩2.27万户贫困户,形成了共同帮扶的责任体系。

选好扶贫路径,集中力量强打攻坚战

解决贫困问题,重要路径是抓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没有产业发展,如同无源之水,一切无从谈起。利用独特的山海资源优势,宁德靠山吃山,依海吃海,推动小农户生产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走出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

抓好规模生产,按照“两带一区”现代农业产业规划布局,建设“茶乡菌都水产大市”。其中,古田银耳产量3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大黄鱼产量13.6万吨,占全国80%以上。抓好品牌化生产,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284个,生产面积77万亩,“福鼎白茶”等一大批知名品牌,有效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突出造福搬迁,针对“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宁德在全省率先实施“造福工程”,对居住在“老、少、边”等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群众实施有组织、大规模搬迁,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为偏远山区群众挪穷窝、断穷根。仅“十三五”以来,全市完成造福工程搬迁4.26万人。

强化“龙头带动”,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作用,引导3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1590户4140人,实现户均增收4825元;引导117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512户2306人,实现户均增收5634元;引导217家家庭农场(生产大户)带动贫困户434户1188人,实现户均增收2109元。

创新金融服务,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资金池1.4亿元,深入开展服务网点进乡村、“背包银行”垄上行等便民金融服务,创新推出“福泽卡”“精准扶贫授信卡”。截至2017年末,全市扶贫小额信贷共为1.13万户贫困户累计提供贷款支持5亿元,覆盖率达56%,贷款总量、贫困人口覆盖率居全省第一。

甄别扶贫对象,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宁德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20万,占全国的1/4。为加快畲族地区发展,将9个民族乡全部列入省直单位和沿海发达县挂钩帮扶范围,或争取项目,或安排专项资金,建设完善了一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增强民族乡村“造血功能”。

实施“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引导、支持“一乡一优势产业,一村一优势产品”。近年来,累计安排支持民族村发展特色经济项目200多个,各类专业合作社200多家。同时,保护传承民族特色文化,重点实施特色民居保护,中华畲族宫、霞浦畲族风情园等被列入全省双“十一”民族文化精品项目建设。

推进革命老区建设,实施“老区工作优先行动”,推进老区“五通”。全市1896个老区建制村全部实现道路硬化,实现全市老区村100%通电、通电话,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都配备卫生所,为革命“五老”发放生活定补7412万元,老区群众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

2011年至今,全市组织270余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和760余个部门到老区村挂点帮扶,共为老区村落实帮扶资金7.8亿元,享受中西部苏区老区政策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8亿元,争取省老区财政扶贫资金投入3787万元,扶持基础设施项目1052个、开发性生产项目256个,提高老区自我发展能力。

全面落实扶贫兜底。针对无力脱贫的贫困群众,将保障标准提高到4000元,做到应保尽保,将1.2万左右扶贫开发对象纳入农村低保范畴。针对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占45%以上的情况,在落实好省级医保叠加保险政策的基础上,提高报销比例,对自付医疗费用超过5000元部分,不分“目录”内外进行分段累加补助。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