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84农业网 时间:2018-07-02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归园田居梦圆鲁南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美丽乡村建设观察
张美荣 本报记者 刘振远
步入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梁家村,宽敞整洁的硬化道一眼就能望到尽头,道路两旁盛开的牡丹争奇斗艳,白墙乌瓦的二层小楼比肩而坐,不时有村民信步闲逛……眼前的图景,宛若世外桃源。
在兖州,还有许多个“梁家村”令人心驰神往。近年来,该区坚持连片整治、全域打造,依托平原生态景观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座座村庄和乡镇的“颜值”与“气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硬件更“美”生活
——从村民生活入手,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在梁家村北头,心形的湖面上架着一座石桥,到夜晚配合着灯光,桥拱会呈现金黄色的弯月,被村民称为“月亮湖”。这既是村里的标志性风光,也是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旅游景点。
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烂坑塘。用村民的话说,从旁边经过,“腥臭往鼻子钻,蚊蝇在头顶飞”。2014年,在区里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下,支部书记李海龙开始带领村民,下大力气对坑塘进行清淤、固堤,并设计了桥梁和文化走廊,在岸边植上黄金柳。很快,这里变成了村民散步和垂钓的休闲乐土。
梁家村的另一个“点金”之作,是让空闲宅基地摇身一变,成了风景线。在村里有一处“绿音长廊”,绿树红花挟裹着石板路,很有曲径通幽的意境。从墙上贴的照片可以看到,这里曾是几间土坯房。“户主全家进城了,房子一没人住破坏得很快,倒塌后弄得乱七八糟。”李海龙告诉记者,“我们想了个法子,在权属不变的前提下,将空闲宅基地打造成休闲绿地,不仅解决了老旧危房改造难题,还改善了村里的环境。”
在小孟镇人大主席崔瑞红看来,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做的就是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近些年,兖州区围绕“一村翠绿、一塘清水、一处广场、一院洁净”的目标,对406个村进行环境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而在新驿镇东一村,去年底,村民王燕巧家里的旱厕换上了水厕。她高兴地说:“之前臭烘烘的,一到夏天厕所里的苍蝇和蛆让人看着就恶心;现在好了,不仅干干净净,一冲水就解决问题,比之前家家户户还得往外运,不知道方便了多少。”
近年来,兖州区将农村厕所革命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51万户村民完成改厕,农村的生活环境大为改观。区农工办副主任钟燕说,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不是光把硬件设施建设得漂亮,还得从老百姓身边的小事入手,让他们的生活也美起来。
借着生态富口袋
——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夯实乡村产业基础
没有产业作为支撑的乡村,即使装扮得再美丽,也只是徒有其表。关于这一点,担任小孟镇张家王子村党支部书记仅4年的张士豹却有着深刻的认识。
张家王子村坐落在兖州区的西北角,以前村民多以种麦为生,村里基本没有什么能赚钱的产业。要搞美丽乡村,张士豹也曾经犯了难:“你要是只把面上建设得很漂亮,老百姓的生活却原地踏步,他们真得怀疑你搞的是形象工程了。”
在仔细分析了村庄优势后,村“两委”决定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草莓、葡萄和软枣猕猴桃等经济作物,发展采摘农业。“咱这儿水好、土好、空气好,搞产业不能破坏了环境。”张士豹说,“村子本身就在市辖区里,又地处平原,城里人过来花不了多少时间,所以搞采摘能保证充足客源。”
以采摘农业为基础,该村又建起民宿,发展农家乐,还引进了一家农村电商公司入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新驿镇西东村,兆福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兆福撑起了村里产业的“半边天”。2014年之前,王兆福一直在天津打工,当年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本土人才被吸引回村。见过大世面的他,流转了165亩土地种植绿色甜瓜,没几年便在兖州出了名。
新驿镇党委委员王雪说,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是发展好乡村美丽经济,像王兆福这样的本土人才,就是带动村民致富的一个重要内生动力。
的确,在王兆福的带动下,有6名贫困村民和10多名普通农民在合作社打工,为西东村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就近就业的岗位,还吸引了几个新型职业农民一起发展绿色甜瓜产业。“大家一起富了,村里才真算美起来。”他乐呵呵地说。
不是让农村一味“现代化”——因村制宜,挖掘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东一村来一趟就有一趟的收获,这里有好多历史文化景观和陈设,看了之后感到很受教育。”游客王玉兰告诉记者,这是她第3次来此度假,而能够吸引回头客的乡村旅游其实并不多。
曾是春秋时期鲁国城邑顿丘所在地的东一村,如今被打造成游园景区。顿丘文化馆里,发掘出土的历史文物,展示着2500多年前的人类文明;儒学讲堂里,还原的私塾布景,传递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顿丘客栈”里,仿建的马厩、灶房、火炕,呈现着农耕时代的百姓生活……
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是灵魂。在王雪看来,建设美丽乡村,不是让农村一味现代化,发掘和利用好本村优秀传统文化,更能留得住乡愁记忆,更能增加村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事实上,东一村乡村文化建设的成功在兖州并不是孤例。钟燕介绍,着眼于兖州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将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结合起来,培育美丽乡村的经济新增长点。
因村制宜,是兖州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一大特点。在新兖镇,牛楼社区挖掘本地名人牛运震的故事,建立纪念馆,每天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在大安镇,传播席编艺术、发展席编产业成为当地的亮点……区农工办主任李成龙说,正是文化发掘的多样性,让兖州美丽乡村建设各镇、各村都有不同的看点,在全域打造的同时,避免了“样板式”的趋同发展。
相关标签:兖州农业新闻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