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84农业网 时间:2018-03-15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芦荟之所以风靡世界,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在药用、护肤美容、保健饮食、观赏等方面有着非凡的价值。现代科学技术对芦荟的深入研究证明,芦荟确实是一种多效的、无毒的、无副作用的药用植物,是具有较大开发应用价值的药用植物,因此,鲜芦荟、芦荟产品供不应求,现主要对药用芦荟的植物学特征、生态习性、繁殖、栽培管理技术进行探讨,以提高鲜芦荟的产量和质量。
芦荟(aloe),系百合科芦荟属多年生常绿多肉质草本植物。芦荟由于原产非洲热带沙漠、干旱地区,叶片进化为具有很强的贮水能力,表面坚硬,不易失水。叶簇生,呈莲或生于茎顶,叶长披针形或叶短宽,边缘有尖齿状刺。花序为伞形、总状、穗状、圆锥形,花呈橘红色、黄色或具有赤色斑点,花被的多连筒状。果实蒴果,种子多数。
1几个药用芦荟品种的主要植物学特性
1.1好望角芦荟(a.feroxmill)
好望角芦荟茎直立,高达3m-6m(米),一般株高1.5m(米)左右,茎秆木质化。叶30-50片,簇生于茎顶,叶片披针形,长达60cm-80cm(厘米),宽8cm-12cm(厘米),叶正背两面,叶缘两侧具刺,叶深绿色至蓝绿色,被白粉。圆锥状花序,长60cm(厘米)左右,花被6,呈管状,基部连合,上部分离,微外卷,淡红色至黄绿色,带绿色条纹,雄蕊6,花药与花柱外露,蒴果。
1.2树芦荟(a.arborecensmill.)
俗称日本芦荟。又名木剑式芦荟、木立芦荟,在我国民间称为龙角芦荟。茎直立,茎秆木质化。叶片细而长,叶肉厚。叶片簇生于茎秆上,边缘呈锯齿状,叶色为银灰色。花被6,呈管状,花色为橙红色,雄蕊6,花茎单生或有分支,小花序50cm(厘米)左右,呈火炬状。蒴果。树芦荟在原产地非洲高达6m(米)以上,一般栽培株高生长到1m(米)左右。
1.3库拉索芦荟(a.veral.)
又名巴巴多斯芦荟,俗称美国芦荟。须根系,茎短、叶簇生于茎顶,直立。叶呈螺旋状或轮生排列,株型紧凑,叶肥厚浓汁,呈披针形;叶长30cm-90cm(厘米),宽5cm-16cm(厘米),厚2cm-5cm(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阔;叶呈粉绿色,上有白色斑点。随叶片生长白色斑点逐渐消失,到4年左右成叶,叶片上几乎见不到斑点,叶缘上有刺锐。
1.4元江芦荟(a.yuanjiangensisxiongzhengsp.nov.)
元江芦荟,须根系,茎短,叶簇生茎顶部,直立。株型较松散。叶的苗期成螺旋状排列或对轮生排列两种,到成株期呈螺旋状排列。叶肥厚,狭披针形叶片的生长过程中出现不规则的扭曲型;叶长30cm-90cm(厘米),宽5cm-15cm(厘米),厚2cm-5cm(厘米),先端渐尖;叶呈浅绿色,上有浅白色斑点,比库拉索芦荟叶上的斑点大而明显,随叶片生长白色斑点,叶缘上刺钝。
1.5华芦荟(a.chinensis(haw.)baker)
俗称斑纹芦荟,又名油葱、象鼻草等。须根系,茎短,叶簇生于茎顶,直立,株高30cm-60cm(厘米)。6叶呈轮生或螺旋状排列(苗期呈对轮状,成株呈螺旋状或平行轮生),叶较肥厚浓汁,呈披针形,长20cm-40cm(厘米),茎部宽3cm-6cm(厘米),厚0.5cm-2cm(厘米),叶先端渐尖,基部较宽,叶面呈绿色,上有白色斑点,白色斑点消失,叶缘上刺锐。
1.6皂质芦荟(a.saponaria(ait)haw.)
皂质芦荟,须根系,无茎。叶簇生于基部,呈螺旋状排列,叶呈半直立和平行状两种类型;叶肥厚,狭披针扁平状;叶片上有美丽的白色斑点斑纹,比华芦荟斑点斑纹还要明显;叶长20cm-70cm(厘米),宽3cm-13cm(厘米),厚0.2cm-2cm(厘米);叶有2种类型,一类半直立类型,叶较短而宽;另一类叶呈平行类型,叶较长而窄。叶先端渐尖,叶缘有刺状小齿。
2芦荟的生态习性
芦荟原产于热带,经过几个世纪的人工驯化,其生态习性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许多人工培育的品种,其生态习性与原产地的芦荟种类差异较大。但芦荟的生态习性仍具下列特点。
2.1芦荟喜温暖、耐高温、不耐寒
当气温降至0℃时,即遭受寒害。在-1℃时植株开始受冻,但有覆盖的条件下能忍受-3℃的短暂霜冻。
2.2芦荟喜光耐旱、不耐阴、忌积水
芦荟要求阳光充足,过于荫蔽,容易引起叶片徒长细窄。阳光过于强烈,则导致芦荟处于半休眠或停止生长。芦荟忌潮湿的环境,更怕积水,积水时间过长,导致烂根烂叶。芦荟植株连根挖出放在阳光下或阴干的地方1-2个月,仍不干枯死亡。
2.3芦荟对土壤要求不严
耐贫瘠的土壤和干燥的环境,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能正常生长,但叶瘦色黄或灰色。而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沙土中,生长快,叶片肥厚汁多。芦荟忌重粘性土,在粘性土质生长,根系不发达。
在几个药用芦荟中,元江芦荟耐早、耐干热、耐贫瘠土壤的能力最强;树芦荟耐寒能力最强;华芦荟抗病能力最强。
3芦荟的繁殖
芦荟不能自然授粉结实,用种子繁殖很困难。繁殖方法主要靠无性繁殖。
3.1分株繁殖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分株繁殖前需将母株丛从地里挖出或脱盆,并多带根系,然后将整个株丛用利刀分劈成单株。另外一种方法是直接从母株四周将小苗连根挖取,并切断与母株连接的地下茎,而不影响母株。
3.2扦插繁殖
3.2.1扦插基质:用蛭石加珍珠岩(2∶1)或蛭石加珍珠岩加炭(1∶1∶1)或河沙等作扦插基质。
3.2.2扦插条件:温度15℃-28℃,湿度75%-85%为最适宜。春、夏、秋均需遮荫,夏季遮光率70%-80%,并且经常喷雾降温。
3.2.3扦插和扦插后管理:取下无根分蘖和叶腋处的侧芽放在阴凉处进行晾放处理,夏季0.5d-1.0d(天),春秋季2d-3d(天),待伤口略干后扦插,或用生根粉处理可提高成活率和提前生根时间。扦插后要喷透水,以后见干见湿。生根后可喷施0.1%磷酸二氢钾,在苗床上培育2个月左右即可出圃定植。
3.3组织培养
组织培养是大量快繁芦荟的一种重要方法,目前许多科研单位、院校已研究出了组织培养大量快繁芦荟的技术和方法,并已大量应用于生产中。
3.3.1材料准备外植体取嫩茎尖部分。第一步,外植体消毒,将嫩茎在清水中冲洗数次,再用洗涤剂洗涤,漂清,进入接种室。先用70%的酒精浸30min(分种)。然后在10%的漂白粉溶液消毒10min-15min(分钟)。再用无菌水洗6-7次,即可作为接种材料。第二步,接种。将接种材料切成0.5cm-1.0cm(厘米)的小段,在超净台上的火焰控制范围内,将其接种在已准备好的培养基上。
3.3.2培养基:ms+ba2+iab0.1,在常规灭菌条件下,经20min(分钟)高压灭菌后冷却备用。
3.3.3培养条件:温度25℃,光照12h(小时)的恒温室中培养。经1―2个月由愈伤组织形成芽。
3.3.4试管增殖:将已分化出芽的材料通过继代培养而大量增殖。培养基仍为ms+ba2+iab0.1,20d(天)为一周期,10倍以上增殖。
3.3.5生根培养:当试管苗叶片长达2cm(厘米)以上,便可将其分出转移至生根培养基上。转移时要剔除苗的基部愈伤组织。小于2cm(厘米)长的小苗可连同愈伤组织仍然转接在增殖培养基上,继续增殖。生根培养基配方相同于分生培养基,15d-20d(天)可生根。
3.3.6试管苗移栽:移栽基质草炭:蛭石(1∶1)或草炭:珍珠岩(1∶1)或蛭石:珍珠岩(1∶1)或草炭:蛭石:珍珠岩(5∶3∶2),均可移栽。栽前将基质喷湿,栽后喷透基质。以后根据苗床干湿情况加喷水分,长新根后可移栽定植。移栽苗床小环境须防雨、通风,遮荫,温度15℃-28℃,湿度80%-90%。
4栽培管理
芦荟在黑龙江省栽培有保护地中盆栽或地栽,芦荟地栽比盆栽生长快,产量高,有机质含量多。
4.1整地作畦
整地之前要施腐热的有机肥,常用的有鸡粪、*粪、牛粪、羊粪、人粪等。一般每667平方米施5-10立方米。施肥后深翻30cm-40cm(厘米),定植之前耙细、整平,然后作畦,畦宽80cm-150cm(厘米),长度根据保护地的宽度决定。
4.2栽植时期
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为最佳时期,这两个季节移栽一般一周返苗生长新根系。
4.3栽植方式与株行距
芦荟采用定植间隔法,一次性定植,大多数苗分期间苗移栽。最后定植1800-2500株/667平方米。
4.3.1芦荟株高10cm-15cm(厘米)的营养苗,每畦栽5行,株行距15cm×15cm(厘米),栽植半年后,芦荟株高20cm-30cm(厘米)时,进行株行间苗移栽,变成每畦3行,株行距30cm×30cm(厘米),栽植1年后,芦荟株高50cm(厘米)以上,再次进行间苗移栽。最后每畦剩2行,株行距60cm×60cm(厘米)。
4.3.2芦荟株高1.0cm-15cm(厘米)的营养苗,每畦栽5行,株行距20cm×20cm(厘米),栽植半年到1年芦荟株高20cm-30cm(厘米)进行间苗移栽,每畦剩3行,株行距40cm×40cm(厘米),或采用“j”字角间隔移苗。每个角线均为40cm×40cm(厘米),在间苗移栽过程中,芦荟植株尽量带土移栽在附近地块,进行适当遮荫处理,缩短返苗时间。
4.4移栽期间的管理
移栽前对移栽畦撒施一层松叶土或草炭土,然后适当翻耕整平。而且对苗床地和移栽地都应事先灌水,等表土略干后再起苗和栽植。
栽植时要挖大小适中的穴,栽植深度以培土至原土壤覆盖处,不要超过最下部叶片、叶腋,翻耕不能埋至苗心,栽苗后要将苗根部疏松至四周的土按实,然后马上灌水或浇水,小苗可以漫灌。栽植后应结合扶苗松土保墒,未浇透水的地面适当补浇,但切忌连续灌水,否则将会造成根系腐烂而死亡。
4.5田间管理
保持芦荟生长所需的适宜环境条件。保护地在冬季室内达不到最低温度8℃就应增温,生长期保持15℃-30℃。芦荟属于典型的阳性多年生肉质植物,一年中春秋季的日照强度、时间以及温湿度是芦荟最适宜生长的季节。高温、炎热、强烈日照的夏季,可选50%遮阳网降温。寒冷,光照时间短、强度低的冬季应采取保温、增温措施。春夏两季芦荟生长快,灌水要勤,立秋以后,逐渐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灌水方法:沟灌、畦灌、喷灌、滴灌等,在雨季要防止雨水倒灌,为了促进植株的生长,要及时追肥,春秋季是芦荟生长的旺季,施肥量适当多而勤,夏冬季施肥量小,次数少,尤其是冬季更应少施,有机液肥施用浓度稀释6-15倍,无机液肥0.1%-0.2%。在生长期间中耕同时结合除草,没有杂草的情况下,每次灌水后,也应中耕松土或培土一次。尤其到栽培中后期,植株较大,加之采收叶片,应该及时合理地进行培土壅根,防止倒伏,保持植株中后期鲜叶产量和质量。冬季温度达不到5℃,就应采取相应的防寒保温措施。此外,可以采用“急救干燥过冬法”,从芦荟的根部切断或连根拔出,用草绳轻轻地绑起来,然后倒挂在无直射光线、空气流通和温度在5℃以上的室内。既安全越冬,明年春栽生命力强。
总之,在芦荟栽培上,选择含腐殖质高的肥沃土壤,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既保证芦荟单株与单位面积产量,有效成分含量高,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力效率。因此,绝对不能误认为芦荟适应性强,无需栽培管理技术,采取栽培管理粗放的做法。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